閱讀能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,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(包括台灣部分縣市)致力於推行閱讀起步走(Bookstart)的活動,正是因為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,閱讀能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,不僅在他的語文能力或學業表現本身,更直接影響他未來的工作、收入、家庭、人際關係甚至身心健康等,因為一個人有好的閱讀能力,更能輕易且主動的去學習、接收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。
然而,閱讀並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具備的能力,若沒有旁人的引導及長時間的努力學習,許多孩子即使到了國中、高中,仍然識字量不足,或是即使認得字,卻往往有看沒有懂,無法理解句子或段落的意思。因此,如何幫助孩子及早養成閱讀的習慣,讓孩子往後在學習的道路上通行無阻、事半功倍,便成為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一項任務。 「家庭是孩子第一個、也是最重要的閱讀老師」,透過親子共讀,幼兒能提升口語能力、促進認知發展、擴展知識範圍、並增進親子關係,最重要的是,因著父母本身對於孩子的吸引力,以及在閱讀上的持續陪伴及帶領,孩子能夠慢慢建立對閱讀的熟悉感與成就感,養成閱讀的習慣。
但是,到底什麼是親子共讀呢?每天念一本故事書給孩子聽算不算親子共讀?事實上,親子共讀應該包含下面四個要素,缺一不可,也就是說,父母和孩子必須閱讀同一份材料,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語言或非語言的互動。
親子共讀四項要素:
1. 親 ,指的是父母親、祖父母、其他的成人照顧者。
2. 子 ,就是孩子。 3. 共 ,是一起、互相,也就是親子之間必須有一來一往的肢體或是語言互動,而不是單方面的讀或聽。 4. 讀,可閱讀的材料,包括書籍、雜誌、廣告傳單、招牌、交通標誌、衣服洗標、物品包裝盒等等。
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時,有三個重點需要父母特別留意,如果當下無法將三個部分都做得很好也沒關係,請依照自己的能力和狀況,以心情第一、口語第二、文字第三的順序盡力而為即可,別讓和孩子的互動,變成自己的壓力。
與孩子互動,首重「品質」,當親子都維持在一個輕鬆愉悅的狀態時,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能留下正向的記憶,對於彼此的溝通對話接受度也更高。當然,給孩子一份好心情≠父母無止盡的討好滿足他們,而是不批評、不強迫,如果孩子今天只想讀到第三頁,父母不必非得要求他們唸完不可,更不要碎碎念著他們專注力不夠、識字量不如隔壁的小明,僅僅讓孩子將「和父母一起看書」連結到快樂美好的經驗,將來他才會更願意和你一起共讀,而不是一看到書就覺得憤怒厭惡。
不論你平時如何跟孩子一起對話,在親子共讀中,可以試著用更完整的句子描述故事、或是問孩子問題、同時讓孩子有比較多回答開放性問題的機會,幫助孩子在閱讀的同時,也學習模仿成人的語音、語意、語法和語用,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。另外,許多孩子喜歡重複閱讀同一本故事書,這對於他們的敘事能力很有幫助,對於故事的邏輯和概念也能更加熟悉。
除了看圖說故事,有時不妨照著繪本上的文字逐字念給孩子聽,甚至可以用手指一字一字的指給孩子看,讓他們將音和字做連結,因為幼兒善於圖像記憶,文字對於小小孩來說,就像一張一張的圖畫,他們記得的不是那個字的寫法,而是整個字的長相,所以對於常見的文字,即使筆畫複雜,孩子也能輕易的記下來,進而累積他們的字彙量。
接下來,我們將利用七篇文章、五個W,跟爸爸媽媽分享親子共讀的重點,包括繪本的選擇、不同年齡的共讀方式、適合共讀的時間和地點、說故事的技巧以及繪本的變化使用等等,希望透過這些文字,讓更多的父母發現陪孩子閱讀一點都不難,只要每天抽出一點點時間,你就能送給孩子一份珍貴的禮物,而這份禮物,將會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無窮的豐富資產,陪伴他一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