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挑對適合孩子的好書,還要用對方法陪伴孩子閱讀。不同年齡的孩子,因為在語言、認知、動作、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階段不盡相同,需要父母微調共讀的方式,然而,不論共讀的方式如何改變,親子在愉悅的氣氛下一起閱讀,才是read together最重要的核心價值。
人類聽覺發展最早,視覺發展最晚。研究發現,五個月大的胎兒,就已經能夠在媽媽肚子裡聽到外界的聲音,出生後也對於媽媽的聲音最有反應;媽媽的聲音不僅能引起他們的興趣,更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。所以,從孩子出生起,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唸書給寶寶聽,培養寶寶聆聽的能力和習慣,只要是爸爸媽媽喜歡的、能夠用愉悅的聲音念出來的內容,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書籍,即使是報紙或雜誌的內容也沒有關係。
當然,將寶寶抱在身上,翻閱手中的童書並說書給寶寶聽,是帶領他們認識閱讀最直接的方式,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,他們會慢慢建構出最基本的閱讀樣貌:媽媽手上的那本東西,可以看、可以讀、可以玩,而且可以讓爸爸媽媽跟我在一起…不知不覺,你就在孩子心中,種下了一顆美麗的閱讀種子。
能被閱讀的材料,不僅僅是繪本或文字而已,各種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圖像或符號,更是父母陪伴孩子閱讀唾手可得的好教材。例如:當你帶著孩子開車上超市買菜時,沿途中的紅綠燈、斑馬線、停車場標示,超市裡的走道分類標示、緊急逃生標誌…都是親子共讀的好機會;看見紅燈,你可以告訴孩子「紅燈表示車子要停下來,等到綠燈才能走」,看見麵包的圖案,你可以告訴孩子「這一區都是賣烘焙的食物,像是麵包、蛋糕、土司等等」。
所謂陪伴孩子閱讀,是引導他們在看到任何文字、圖畫、符號、甚至各種東西時,主動去思考、學習其所代表的含意,當孩子慢慢建立這樣的閱讀習慣,而非對周遭事物視而不見,這顆小小的種子就在孩子心裡發了芽,只要我們持續的澆水、施肥,它就會慢慢成長、茁壯,有一天結出豐碩的果實。
當孩子開始閱讀之後,閱讀的頻率和內容就顯得格外重要。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,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,也就是說,我們必須連續至少兩三個月,盡量每天不間斷地陪伴孩子閱讀,孩子才有可能養成自然而然閱讀的好習慣。而繪本的內容盡量多元,不要只單一限定在某幾個主題,例如:孩子熱愛交通工具,所以總是挑選跟車子、飛機有關的書來看。如果能夠偶爾在書架中擺進幾本和情緒、旅行或購物的繪本,或是和孩子輪流挑選共讀的童書,不著痕跡的引進其他主題,漸進式的幫助孩子拓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,都是提升孩子閱讀能力的好方法。
另外,三至五歲的孩子,愛說話且模仿能力強,閱讀的習慣也不再是單向的父母說、小孩聽,所以在這個時期,父母與孩子共讀時可以多製造對話機會,讓孩子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同時父母也要多留心自己的表達方式,因為我們說的、就是孩子學的,例如盡量用完整的句子和孩子對話,對於他們的口語表達會很有幫助。
具備閱讀習慣的孩子,會享受閱讀的過程、愛上閱讀帶給他們的滿足感和成就感,不論他們是否能識得書上的文字,他們已經能夠主動挑選自己想看的書、對於自己好奇或不理解的地方主動提出問題或尋找答案,他們也會主動邀約爸爸媽媽或兄弟姊妹一起閱讀,有時是別人讀給他們聽,有時是他們讀給別人聽,無論如何,這個階段的閱讀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,就像上學、玩玩具、吃飯和睡覺一樣。
在這個時期,父母不用再成天拉著孩子一起讀書,相反的,孩子可能會追著你問,還有沒有其他的書可以看,所以,為孩子準備足夠且適合閱讀的書籍,反而是這階段父母最需要付出心力的部分。一旦孩子打開了閱讀的大門,閱讀將從果實變成學習知識的養分,當養分愈充足,他們能探索的世界也就愈無際無邊。